香港2021年12月10日 /美通社/ –「天宮課堂」激發全民科學熱情,更讓耀中耀華學生變身未來科學家。
香港耀中國際學校10位學生代表有幸獲邀參與「天宮課堂」,作為香港唯一一所參與這盛事的國際學校,與其他十多所學校一同參加香港地面分課堂的活動。
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及葉光富於12月9日化身太空教師,首次於「天宮」空間站向全國學生展開太空授課。
連同香港在內,全國共有四地的學生與航天員實時互動。香港耀中國際學校十位學生代表有幸獲邀參與這次規模龐大的科技及教育盛典,作為香港唯一一所國際學校,與其他十多所學校一同參加香港地面分課堂的活動。
耀中學生代表緊緊把握這次極為難得的STEM學習經驗,展現出熱切的科學探索和求知精神。
「天宮課堂」由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國家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協以及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舉辦。
太空授課環節於9日下午3時40分展開,由3位航天員在空間站進行天地互動授課,並向全國學生展示跑步機設施、喝再生水等日常工作及生活情況。
航天員先後演示微重力環境下細胞學實驗、物體運動、液體表面張力等現象,耀中的學生代表更與其他學生一起,在會場內與航天員即場「天地互動」。
耀中的學生代表仔細跟隨航天員的步驟,同步進行水球光學實驗、泡騰片實驗等,透過觀察當中變化,親身見證及對比相同實驗在太空和地面操作的「天地差異」,在航天科技及科學實驗等多項範疇上受益匪淺。
航天員任重道遠的太空任務以及弘揚科學精神的辛勤付出,讓一眾學生肅然起敬。
香港耀中學生代表溫一然及汪善娜參與天宮課堂的同步實驗,她們對有機會與身在太空的航天員進行交流與學習的經歷十分難忘。
天宮課堂讓溫一然感到非常震撼,她認為每次科學活動前的充分準備以及在活動期間向專業人士好奇發問的質量,最能讓一眾同學得益。
一然感激耀中給予一個很好的平台,讓她延展對科學的熱愛,她立志於未來為祖國的科技發展作出貢獻。
來自德國的德裔學生汪善娜覺得天宮課堂的實驗充滿趣味。她讚揚耀中有很多與科學有關的項目,透過參與學校的多項實驗,成功點燃她對科學的興趣。善娜會鼓勵其他同學到訪科學館等,以學習更多太空知識。
另一位學生代表張逸希一直關注中國空間站建設、航天員能在太空長時間逗留等消息,並認為這些技術上的重大突破能讓大眾發掘更多未知。
他曾代表香港耀中參與多項科學活動,包括於9月參與神舟十二號航天員在天宮展開「天地對話」,以及嫦娥之父歐陽自遠院士於11月透過全息投影技術,在耀中校園主講「紅色火星的藍色星球夢」講座。他堅定地表示,三項盛事都是中國太空科技進步的象徵。
陪同學生代表出席天宮課堂的香港耀中中學部華籍校長施燕紅女士表示,學校希望通過各種活動持續激發學生對於科學的興趣,以及更了解中國航天事業的飛躍發展。
她表示,學校各年級老師亦善用這個機會,在相關的項目學習上鍊接天宮課堂話題,與同學進行各種可行的實驗,發掘科學的樂趣。
天宮課堂以青少年為主要對象,採取天地協同互動方式開展科普教育,並在中國科技館設置地面主課堂,地面分課堂則落戶於香港、澳門、四川汶川及廣西南寧。
耀中耀華不少學生對這項對意義重大的全國盛事、學習第一手科學及航天信息的機會都滿懷期待,各校特意作出悉心安排,按天宮課堂的內容展開相關實驗,並安排學生觀看直播,探討「天地差異」,透過別開生面方式加深學生對載人航天及科學實驗的了解。
為秉承「與科技結盟」的校訓,耀中耀華一直致力提供高質量教育,以培養及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熱情。這份努力在每一屆的學生身上不斷傳承延續,開花結果。
香港耀中科學學科助理主任Caroline Jennings表示,在校友陳思樺引薦下,香港耀中得到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批准,將學校的天台花園變為太空種子培育場地,種植秋葵、含羞草、西紅柿、航椒等,將它們與在地球培育的普通種子比較,了解兩者在生長過程中的差異,部分七年級至十三年級的學生獲得科學實踐的寶貴機會。
耀中耀華一直在培養學生科學學習的相關技能,啟發他們日後創造更美好世界。正如航天員在天宮課堂最後所說,未來是你們的!
有關香港耀中
曾楚珩女士於1932年創辦的耀中,為香港提供優質雙語教育達90年之久。耀中早期專注於幼兒教育的工作,有口皆碑。今日耀中更提供「一條龍」優質教育,學制涵蓋幼兒、小學、中學教育以至國際中學會考證書(IGCSE)及國際文憑大學預科課程(IBDP)。
自1990年代起,耀中已拓展至香港以外的地方,在中國內地的上海、北京、重慶、青島及美國矽谷均有校舍,每年教育超過6000名學生。
耀中提供一套豐富而又多元的東西文化教育,培育學生成為具備中英雙語能力、國際視野及競爭力的領袖。耀中學生得到全人和品格教育的栽培,成為富愛心和擁有環球視野的世界公民。
如欲了解更多資訊,請瀏覽我們的網頁或 Facebook專頁。